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具高端教學典範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3rd East Asia Graduate Students Symposium)於8月28日至29日在佛光大學佛教學系舉行,由日本東京大學、佛光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韓國中央僧伽大學及台灣大學等主辦,17所大學約40名海內外資深學者及青年學者共同參與。
來自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的16名研究生,報告主題廣涉佛教與社會倫理、性別議題的交涉,材料含括梵語、巴利語、藏語三系經律論、藏外文獻、教外文獻、造像、繪畫與文學等,碰觸如來藏、華嚴與唯識等思想,展示圖像學、音譯學、歷史學、敘事學與數位人文等應用成果。並由來自海內外的15名教授一一講評,顯示論壇深具教學性特質,以更實質地提攜佛學研究青年紮實地開展研究方向,並為他們孕育未來國際佛學青年社群。
佛光大學董事長暨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對於論壇欣見其成,並分享其過去留學日本的經歷以勉勵學子。慈惠法師指出,學生常缺乏與外界師生交流的機會;而在日本,大學每學期間舉行「中間發表」,讓研究生發表心得供全校系所師生評論,「這很嚴酷,但卻透過眾人的評議,得以了解自己洋洋得意的思考模式與分析方法原來存在盲點。」並提到,聽受批評要如聞法般應避免有像「器覆、器漏、器污」的狀態,「這樣學習才會快!」
圖說: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中)、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系蓑輪顯量(右)、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左)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表示,「感謝蓑輪顯量教授的願力與發心,為青年搭這個平台!」其提到,論壇深獲佛光山教團的幫忙與關心,顯示佛光山一如既往支持教育之用心。並指出論壇的設置宗旨是提供青年一個資料共享與心得交換的平台,而這一屆跨出了日本、來到佛光大學舉辦是個突破,「希望將來能擴大參與面,讓更多國家地區的青年前來參與!」
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系蓑輪顯量教授讚嘆道,論壇在佛光山支持下食宿完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中、英、日的即席口譯表現亮眼。並提及2017年春與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交流,啟發論壇的構想,便在2017開始於東京大學舉行第一屆;今年能到佛光大學辦第三屆,讓日本學生出國開拓視野。最後期許論壇持續培養更多青年投入佛學,「因為佛法可以解決一些現代社會問題!」
韓國中央僧伽大學佛教學部崔鐘男教授表示,今年是他第三次參與這個論壇,而此次特別設置許多專家學者發表評論的環節,「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期許大家把這些經驗傳遞給後學!」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提到,星雲大師常說「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期許青年學者除了專注研究,也要長養對社會的人文關懷,「這是知識分子對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此外,要以愛護佛教之心來研究佛教,秉持星雲大師講的「佛法要『給人懂』」理念寫作論文,讓更多人受益。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提到,論壇特別設定以英文為交流語言,象徵著培育青年學者走向國際的條件;在這裡東亞各國佛學研究青年近距離切磋,不僅擴展學術視野,更增加青年的國際舞台經驗;並指出論壇重點在於讓研究生獲得專業指導,「我們看見每位教授對於研究生的報告都花很多心思,從資料引用、論文規範與研究方法等各方面提出詳細的建議。」由此見證教授們不僅有學問,也深具慈悲心。期許研究生好好吸收教授的指導。
圖說:下課間教授們也會特別與研究生展開更細緻的討論。
「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參與發表的青年都由師長推薦,其中有來自日本的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東洋大學;韓國的中央僧伽大學、全南大學、東國大學、濟州大學;兩岸三地的中國人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法鼓文理學院與佛光大學等。此外,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佛教學院攜手的口譯團隊,讓中、日、韓等語言使用者交流無礙。
「今年論壇特別設置師長一對一的講評,讓我受益匪淺!」來自臺灣大學哲學系的楊凡煙分享道,因為家庭信仰關係而與佛教有緣;此次發表「佛教解脫道當中的關係療癒—以《雜阿含經》為依據」,關注佛教與社會倫理實踐的關係,希望從佛教找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宗教系、從「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的因緣而開啟人間佛教相關研究的楊鳳芹,此次也發表了「從轉女成男看佛教修行上的『女身厭惡』與解脫上的『男女一如』」,對於能在論壇上接受一位深研佛教性別議題的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的指導,感到非常興奮。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除了論壇之外,也於會後安排文化旅遊,帶領與會嘉賓拜訪佛光山台北道場、台中惠中寺、高雄南屏別院等別分院,一睹佛光山地方弘法之姿;並回到高雄參觀佛光山寺、藏經樓及佛陀紀念館等人間佛教之發源重地。
以下簡介各場議程:
第一場
第一場由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系蓑輪顯量教授主持。
圖說: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宗玉媺教授
首先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宗玉媺教授擔任講評。
圖說: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張文婷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張文婷發表「初期佛教佛陀的國家暴力觀——以《雜阿含經》和《四分律》為核心的考察」(The View of National Force in Early Buddhism——Investigation on the Saṃyukta Āgama and the Dharmagupta-vinaya),檢視近十年關注佛教與暴力關係之研究,並試圖回到佛教經典裡的教義予以重新審視。
其次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鄭維儀教授擔任講評。
臺灣大學哲學系楊凡煙發表「佛教解脫道當中的關係療癒——以《雜阿含經》為依據」(The Healing of relationship in the Buddhist path to Liberation—Based on Saṃyukt-āgama sutra),提出以佛教解脫道的「非我」觀來看待由生命世界眾多關係所產生的心態疾病,並提供一個整全的療癒方式。
第二場
圖說: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系青野道彥教授
第二場由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系青野道彥教授主持。
首先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宗玉媺教授擔任講評。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釋知文發表「試論《華嚴經》敘事模型及其象徵解讀的新方向」(On the Narrative Models and the New Direction of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of Avataṃsaka Sūtra),試著參考旅遊人類學與哲學等理論,解讀《華嚴經》的「法界、三昧、神足、階位」等敘事模型之象徵。
其次由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系青野道彥教授擔任講評。
圖說:韓國東國大學佛教學科釋金剛
韓國東國大學佛教學科釋金剛發表「有關在家信者五戒受持的部分受戒研究」(Issue of Partial Accommodation of Precepts in Conflict with Lay Buddhists’ Adherence to Pañca-sīla),指出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文獻與《大智度論》中有關五戒的「部分受戒」論述容疑,並主張支持「分行優婆塞」的五戒實踐方法。
第三場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
第三場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主持。
首先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何建興教授擔任講評。
圖說:日本東洋大學印度哲學所藤井明
日本東洋大學印度哲學所藤井明發表「如来となった大自在天」(Maheśvara in the form of Tathāgata),檢視《佛說一切如来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當中Maheśvara故事裡的神祇融合現象,考察佛教和印度教的關係。
其次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曾稚棉教授擔任講評。
臺灣大學哲學系劉政明發表「以『安慰說者』論佛法教學的實踐原則」(Arguing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dharma based on the idea of hitopadeṣṭṛ),藉由分析《大法鼓經》中「安慰說者」的相關敘述,推演關於如來藏的教學原則,在於要求安慰說者在正確的時機行適當之事,才能有效接引眾生。
最後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林欣儀教授擔任講評。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文學碩士班黃秀婷發表「敦煌莫高窟172窟中觀無量壽經變圖的三維呈現——以香港志蓮淨苑為例」(The Sutra Illustration (bianxiang) of the Guanwuliangshou jing at Mogao Cave 172 in Dunhuang and Its Three-Dimensionality: With An Analogy to Chi Lin Nunnery in Hong Kong),以文本分析為主,兼以訪談,歸納出香港「志蓮淨苑」在弘法、建築、社會福利等方面呈現彌陀淨土信仰。
第四場
第四場由韓國中央僧伽大學佛教學部崔鐘男教授主持。
圖說: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陳淑芬教授
首先由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陳淑芬教授擔任講評。
韓國濟州大學文聲晧發表「《般若心经》真言的韩语音译研究」(Contemplation on Korean transliteration of incantation in Prajñā-Paramitā),利用梵文與韓文的發音結構差異性之梳理以及一些音譯書文獻等,來考察《心經》最後一句真言在韓語發音上的來源。
其次由中山大學哲學系越建東教授擔任講評。
圖說:法鼓文理學院韓東霖
法鼓文理學院韓東霖發表「偵測大正藏經文中大範圍的文字重用現象-以阿含部類及本緣部類為例」(Detection of textual reuse in Taishō Tripiṭaka-take volumes Āgama and Jātaka sections as an example),指出利用現代的資訊技術,提出更為效率的文字重用現象的偵測演算法,有利學者方便處理一定範圍內文本間的文字重用現象及相關議題。
第五場
第五場由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陳淑芬教授主持。
圖說: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林佩瑩教授
本場次都由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林佩瑩教授擔任講評。
圖說:日本早稻田大學東洋哲學所武本宗一郎
日本早稻田大學東洋哲學所武本宗一郎發表「最澄の天台教学」(Saichō’s Tiantai theory),考究了《守護國界章》當中所涉及的佛教各種教義之分類和比較、《法華經》與《法華論》間的關係等議題,以更整全地托出最澄的天台教學思想。
圖說: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系余新星
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系余新星發表「日本中世的天狗与魔界思想」(The Tengu and the thought of Demon Realm in Medieval Japan),透過文獻與圖像的爬梳,整理出「天狗」形象在日本飛鳥時代、平安前期與末期乃至中世的變容,以及天狗道與魔道的關係。
第六場由法鼓文理學院鄧偉仁教授主持。
圖說:中山大學哲學研究系越建東教授
首先由中山大學哲學系越建東教授擔任講評。
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系千房りょう輔發表「パーリ三蔵における入出息念の系譜」(Genealogy of Ānāpānasati in Pāli canon),根據上座部巴利三藏的傳世文獻,全面考察在《安那般那念經》、律典、《小部》,及被視為最初的阿毗達磨文獻《無礙解道》中的各種出入息念的系譜。
其次由法鼓文理學院鄧偉仁教授擔任講評。
圖說:韓國中央僧伽大學釋香山
韓國中央僧伽大學釋香山發表「遺伝子編集の施術に関する初期唯識思想的観点」(The Early Yogācāra’s View on Chinese CRISPR Babies),試圖從唯識思想來討論人類胚胎幹細胞是否可以被視為「人」,以及在某些條件下使用人類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是否可以接受之議題。
最後由東海大學哲學系嚴瑋泓教授擔任講評。
法鼓文理學院釋智諦發表「印順法師的佛教歷史研究法:以新實用主義的詮釋為中心」(Master Yin Shun's Buddhist History Research Method: center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eo-pragmatism),以新實用主義的視角對印順法師思想再行審視,對印順法師的佛學研究論題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作綜貫式概述,並提出將印順法師的佛教論述放在哲學的公共知識框架之可能。
第七場由東海大學哲學系嚴瑋泓教授主持。
圖說: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鄭維儀教授
首先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鄭維儀教授擔任講評。
中國人民大學宗教系楊鳳芹發表「從轉女成男看佛教修行上的『女身厭惡』與解脫上的『男女一如』」(‘female disgust’ and ‘gender equality’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in view of the turning from women to men),反思一般人對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時期的女性修行與解脫的一般看法,指出此議題在佛教脈絡始終一致,並透過分析在修行上「厭惡女身」並不與「肯認女性開悟能力」矛盾;而在解脫上男女平等的思想則是各期佛教所持。
圖說: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胡志強教授
最後由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胡志強教授擔任講評。
韓國全南大學曺은별發表「『タットヴァサングラハ』第17章における現量の定義」(On the possibility of speechless concep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a passage from Bhartṛhari in Chapter 17 of the TS(P)),爬梳並比較了陳那、法稱、寂護與蓮華戒等人對「現量」的定義,從中顯示佛教與婆羅門教在有關認識論的論述結構上的相似性。
「對師長評議環節非常滿意,老師們都很用心!」「論壇很周到,學到了很多,有很大的啟發!」與會青年學者紛紛迴響道。出席此次論壇的青年,均由各校教授推薦,二天教學型的學術論壇交流令他們印象深刻,獲益良多。而此一平台不僅促進東亞新生代青年學者的交流,更灌輸了閱讀要廣要深,治學態度要嚴謹與慎重的正確做學術之態度,才能透過學術研究發揚佛教思想、文獻、義理等的內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