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五),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於雲水軒舉辦「佛教與倫理學工作坊:佛教觀點下的倫理學與多元世界(Workshop on Ethical Living in a Complex World: A Buddhist Perspective)」。

此次活動邀請四位國內外學者擔任主講人,分別為 Prof. Bee Scherer(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佛學研究)、Prof. Randall Nadeau(那原道,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Prof. Elise A. DeVido(戴愛蓮,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及 Prof. Jeffery Nicolaisen(尼杰,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
與會學者從佛教觀點出發,分別探討性別、動物倫理與倫理實踐等主題,吸引數十位佛光大學師生及校外學者參與。
Prof. Bee Scherer:酷兒理論與佛法的對話
Scherer 教授從佛教對欲望的克服談起,結合酷兒理論中的主體性與歸屬感,重新詮釋了早期佛典中的阿難誘惑故事,並提出建立「酷兒佛法學」(Queer Dharmology)的構想,以回應當代性別多元的需求與壓迫經驗。

Prof. Randall Nadeau:從佛教轉向看人間佛教
那原道教授歸納出三個佛教倫理的關鍵轉向,包括從身心二元論走向無我論、從個人解脫走向大乘慈悲、從儀式主義轉向重視現世的人間佛教。
他指出,轉向的目的並非批判,而是為信仰者提供持續前行的動力。

Prof. Elise A. DeVido:民國時期佛教性別論述
戴愛蓮教授分析《續比丘尼傳》與近代佛教期刊中關於女性出家的討論,指出當時佛教界對比丘尼制度、在家女眾修行與佛化家庭的看法歧異,反映了性別議題與國家建設密切交織。

Prof. Jeffery Nicolaisen:動物倫理中的宗教與理性對話
尼杰教授比較昭慧法師與 Peter Singer 對動物倫理的對話,指出兩者分別從慈悲與理性出發,卻都致力於提升動物生命的倫理價值。
他探討了有效利他主義與佛教慈悲精神的交會與張力。

在四場專題發表後,三位佛光大學教授鄭維儀、林欣儀與鄭汝恩與講者進行綜合座談,現場互動熱烈,與會者也踴躍提問交流,展現佛教與倫理學議題的深度與多元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