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講座:賴錫三教授主講「觀心與覺悟-道佛對話」

  • 2022-10-17
  • buddhist網站管理員
2022年10月14日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院院長 賴錫三教授,蒞臨佛教學院主講「〈齊物論〉『大覺亦夢』的弔詭主體與攖寧法門:兼評牟宗三〈齊物論演講錄〉對『弔詭的解讀』」,約70名師生與會。

本講座屬於佛教研究中心 佛教學與心理學跨域計畫「文本、行動與療癒:佛教經典與行門教育的閱讀與詮釋」一環,如今邁入第三年,聚焦到深深影響漢傳佛教的經典文本。計畫主持人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 致詞時,勉勵同學研究漢傳佛教不能只注意佛教經典,還需潛心於中國傳統思想;而中國心性之學也是心理學的範疇,因此特別邀請賴老師為大家帶來有關莊學「觀心」議題的視野。

演講中,賴教授從《齊物論》中一段關於「夢」與「覺」的討論,引入莊子的工夫論——攖寧法門。「攖」指混亂,「寧」指寧靜清明,就像佛教講的煩惱與菩提,二者有共在難分的「弔詭」關係,這便是「實相」。

莊子以夢比喻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主體,而且「我」是複數的——除了清醒後的「覺中我」,還有「夢中我」乃至「夢中夢的我」。夢中之我有如「內部的他者」,是驅動、影響「覺中我」的深層力量。

現實與夢境不能簡單以「真」與「妄」來判分,其實夢與覺的邊界只在夢醒之「交際」時才會被意識到。甚至,若體認到人生如夢,把現實觀照為「類夢」狀態,便是「覺中覺」,這裡開出兩種莊子工夫論的解讀:
其一,暗示有一個超然於萬化的觀照者,是真常不變的主體,即真君、真宰。牟宗三認為莊子訴諸「辯證的詭辭」以論證有一個超越性的真常,類似中國華嚴宗的主張。
其二是「大覺亦大夢」,大覺之人並沒有離開夢,不需另外尋找真君。莊子以「弔詭」的語言來表示覺與夢之間的相即性,「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這如天臺學之主張,真與妄不是辯證地連在一起,而是當下「全體即是」,即妄即真。賴老師傾向從這點解讀莊子的觀心法門——「攖而成寧」,在攖亂變化中發揮「即攖即寧」的能力,而非「離攖成寧」。


交流時,郭朝順教授分享《華嚴經》與莊學有很多對話可能。對於如幻如夢的空性之理,如般若學慣以弔詭的語言方式來陳述,但也可以用具體意象來表現,如《華嚴經》善財童子進入彌勒樓閣所見場景就在藉幻指真。加之,「如來不動本座而遍在一切」的意象,也被開出兩種解讀,一是形而上真心說的傳統,這是在華嚴宗的澄觀、宗密時開始之事;二是若就佛教緣起性空教義與《華嚴經》內容來看,反本體論的模型也值得被注意。
此外,郭教授指出,六朝時人以莊學解佛學,謂之格義;本講座則示範了以佛學解玄學,顯示了為瞭解不同知識領域時「格義」作為不可避免且合理的詮釋手段。最後提出莊學有關「大覺亦夢」的討論,可以引發對佛教的「解脫」的思考。

314628185_199317405792399_8047972570590994248_n

314661677_199317359125737_7372199578672003699_n

314784826_199317222459084_2690759835042464877_n

315024133_199317319125741_5319149826253138357_n

314599794_199317465792393_4460891051129368500_n

315159269_199317529125720_3516660810995618507_n

315319349_199317429125730_8927003070705391802_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