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場佛教生活與文化講座-宋銘老師談「我心中的四大音樂劇」

  • 2020-05-19
  • buddhist網站管理員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雲水書院報導)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第五場佛教生活與文化講座,於56日在雲水軒N117教室舉行,由佛大傳播學系助理教授、佛大流行音樂暨創意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宋銘(本名宋修聖)主講「我心中的四大音樂劇」,吸引約60名同學前來聆聽。

「我人生第一本著作,就是音樂劇。」宋老師敘述他接觸音樂劇的因緣,是在讀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音樂系時,趁某次假期赴紐約百老匯,「他們把古典文學轉化為音樂劇,令我動容!」之後每逢假期就會去紐約看劇。

關於音樂劇的起源,宋老師提到19世紀末盛行在賭場、酒店的泡沫劇,運用了劇本、舞台聲光效果的作法,是音樂劇的濫觴。20世紀中葉以後,由伊麗莎白・泰勒與奧黛麗・赫本等著名演員領銜的《埃及艷后》、《第凡內早餐》、《窈窕淑女》、《西城故事》、《真善美》等作品問世,象徵音樂劇發展臻於成熟。「音樂劇是表演藝術的極致」,宋老師說,「不要看字幕,舞台上有人動的地方,都要目不轉睛去看!」宋老師侃侃而談欣賞音樂劇的竅門。

「劇情反映時事。」宋老師指出,二十世紀後期湧出不少音樂劇,暗示社會背景,如《芝加哥》以兩位女主角被控訴殺人的劇情展開,暗陳當時犯罪只要仰賴律師製造有利輿論就能打贏官司的社會問題,通篇充斥輕快愉悅的音樂節奏,諷刺意味十足。

到了1980年代,英國的《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及《西貢小姐》被譽為四大音樂劇,宋老師鉅細靡遺地分析劇情片段,引人入勝,指出音樂劇極盡所能地追求舞台效果,這是它與opera有別之處,「在舞台前,你都可以實際感受到飛機螺旋槳轉動的氣流!」

雲水書院主任曾稚棉老師勉勵學習跳脫「看劇」心態,深入思考劇情背後的議題。課後有同學分享道,「以前看過音樂劇,只覺得演員很厲害;這次經由老師引導欣賞箇中細節,帶給我所沒有過的感動!」
(文/釋潤義、張國仁 圖/釋潤義、釋乘量、釋乘迦)2020.05.06



This is an image
宋修聖老師剖析四大音樂劇的舞台效果。
 
This is an image
現場坐無虛席。
This is an image
神情專注地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