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民開場指出,碑刻(epigraphy)不僅是宗教的紀念物,更是能夠補足文獻與史書空白的重要史料。越南地區自李朝、陳朝以降,佛教碑文遍布各地,記錄了僧侶法脈傳承、寺院興修、施主功德與國家政策等多層面內容。這些石上文字,如同「石上之聲與文獻之光」,讓後人得以從中聆聽佛法流傳於地方社會的真實回響。
在講座中,李貴民首先回顧越南陳朝時期的宗教政策與佛教發展,指出陳朝佛教由皇家主導,兼具政治與文化象徵性。以〈青梅圓通塔碑〉為例,其碑文詳載安子竹林禪派歷代祖師的法脈傳承,顯示禪宗在越南本土化的過程中,如何結合國家權力與地方信仰。碑文同時保存了佛教儀式、官銜、地名及族姓等資訊,成為研究宗派網絡與社會階層的重要依據。
接著,李貴民介紹越南佛教碑刻的三個主要時期:
第一是 11 至 14 世紀的形成期,以陳朝為代表,佛教制度化與禪宗化同步展開;
第二是 17 至 18 世紀的復興期,臨濟祝聖禪派的法脈由中國南傳,形成中越佛教交流的高峰;
第三是 19 世紀阮朝以後的近世期,碑文語言更趨規範化,體現國家對佛教空間的管理與政治化傾向。
此外,李貴民也展示了越南漢喃研究院近年推動的碑刻數位化成果,指出目前已累積五萬張拓片,出版《漢喃銘文拓片總集》二十二冊,為研究越南宗教與社會史奠定重要基礎。
在思想層面,李貴民特別提到十八世紀儒者黎貴惇的銘文書寫。黎氏以儒家語言詮釋佛教「聞性入道」的義理,認為「聞亦悟機」,將《楞嚴經》中「反聞聞自性」的修行觀轉化為儒家「格物致知」的省悟哲學。這種文字實踐不僅體現儒佛互融的思想風格,也展現知識分子在佛教空間中的文化介入。
李貴民總結指出,碑刻不只是宗教記錄,更是連結地域社會與信仰文化的橋樑。從碑文中可見寺院如何作為地方教育與文書中心,如何凝聚社會菁英的信仰資本,並在歷史長河中形塑越南佛教的在地面貌。
講座最後,與談師與聽眾踴躍提問,從碑刻的語言特徵、法脈傳承到東亞佛教網絡進行熱烈交流。此次活動不僅拓展了佛教研究的視野,也再次印證碑文研究在宗教史與文化記憶中的不可取代性。

佛光大學 佛教學院/佛教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