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民教授主讲「石上法音:越南碑刻中的佛教文献与地域历史的交织」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于 2025年10月28日举办佛教教学工作坊系列讲座第一场,特邀成功大学历史系李贵民教授以「石上法音:越南碑刻中的佛教文献与地域历史的交织」为题,带领与会师生深入探索碑刻如何成为佛教历史书写与信仰实践的重要载体。

李贵民开场指出,碑刻(epigraphy)不仅是宗教的纪念物,更是能够补足文献与史书空白的重要史料。越南地区自李朝、陈朝以降,佛教碑文遍布各地,记录了僧侣法脉传承、寺院兴修、施主功德与国家政策等多层面内容。这些石上文字,如同「石上之声与文献之光」,让后人得以从中聆听佛法流传于地方社会的真实回响。

在讲座中,李贵民首先回顾越南陈朝时期的宗教政策与佛教发展,指出陈朝佛教由皇家主导,兼具政治与文化象征性。以〈青梅圆通塔碑〉为例,其碑文详载安子竹林禅派历代祖师的法脉传承,显示禅宗在越南本土化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国家权力与地方信仰。碑文同时保存了佛教仪式、官衔、地名及族姓等资讯,成为研究宗派网络与社会阶层的重要依据。

接着,李贵民介绍越南佛教碑刻的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是 11 至 14 世纪的形成期,以陈朝为代表,佛教制度化与禅宗化同步展开;
第二是 17 至 18 世纪的复兴期,临济祝圣禅派的法脉由中国南传,形成中越佛教交流的高峰;
第三是 19 世纪阮朝以后的近世期,碑文语言更趋规范化,体现国家对佛教空间的管理与政治化倾向。

此外,李贵民也展示了越南汉喃研究院近年推动的碑刻数码化成果,指出目前已累积五万张拓片,出版《汉喃铭文拓片总集》二十二册,为研究越南宗教与社会史奠定重要基础。
在思想层面,李贵民特别提到十八世纪儒者黎贵惇的铭文书写。黎氏以儒家语言诠释佛教「闻性入道」的义理,认为「闻亦悟机」,将《楞严经》中「反闻闻自性」的修行观转化为儒家「格物致知」的省悟哲学。这种文字实践不仅体现儒佛互融的思想风格,也展现知识分子在佛教空间中的文化介入。

李贵民总结指出,碑刻不只是宗教记录,更是连结地域社会与信仰文化的桥樑。从碑文中可见寺院如何作为地方教育与文书中心,如何凝聚社会菁英的信仰资本,并在历史长河中形塑越南佛教的在地面貌。

讲座最后,与谈师与听众踊跃提问,从碑刻的语言特征、法脉传承到东亚佛教网络进行热烈交流。此次活动不仅拓展了佛教研究的视野,也再次印证碑文研究在宗教史与文化记忆中的不可取代性。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