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從《離散法緣》到《東南亞法音》——走入「南洋佛教」的歷史脈絡

國立新加坡大學謝明達教授於6月12日下午應邀蒞臨佛教學系,發表專題演講「從《離散法緣》到《東南亞法音》:通往一段『南洋佛教』的歷史」。本次演講吸引包括鄭維儀老師、林欣儀老師在內的二十餘位師生參與,現場氣氛熱烈。
謝教授首先介紹其著作《離散法緣》的研究意識,指出過往對東南亞佛教的研究多聚焦於中南半島的上座部傳統,較少關注海洋作為佛教傳播媒介的歷史意涵。他特別強調跨國與跨區域僧侶的遷徙歷程,及其於東南亞華人與非華人社群中推動的宗教實踐,並探討這些行動對佛教在後殖民民族國家的存續與轉化所造成的深遠影響。在此基礎上,謝教授進一步提出「南洋佛教網絡」的概念,並以馬來西亞的竺摩法師、新加坡的演培法師、以及印尼的體正老和尚為例,說明二十世紀中葉漢傳佛教在僧侶遷移與華人移民社群交融下,所形塑出的東南亞佛教樣貌。

隨後,謝教授轉向介紹新加坡佛教的發展,指出在多元宗教與族群共處的社會背景下,新加坡佛教展現出多重傳承的並存。他特別以華人佛教實踐為例,呈現當地佛教的多樣性與活力。

演講尾聲,謝教授勉勵在場師生跳脫傳統「漢傳佛教」與「東南亞佛教」的二分研究框架,從華人佛教與東南亞多元宗教文化互動的角度出發,開展更深入且具反思性的學術探討。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