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討會中淬鍊自我──佛大師生的國際交流與心靈收穫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9月22日舉辦首場「走出去吧!學術研討會分享會」,師生齊聚一堂,共同交流研討會中的所見所學。

首先由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張梅雅 老師分享參與研討會的價值。她指出,研討會不僅能掌握學界最新研究趨勢與尚未出版的成果,也提供與學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若能擔任工作人員,更可從籌備與執行過程中習得會議安排的實務經驗。

兼任教師 #知如法師 介紹她在日本法水寺參加「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和「第76屆印度學佛教學會」的學習與觀察。論壇中,重量級學者的演講拓展了她對研究議題與方法的理解,瞭解到他們當前所關注的研究議題及新的觀點,並提醒青年學者勇於突破傳統框架,開展跨領域的研究視野。

知如法師更分享自己首次以日語發表論文,在準備的過程中,很感謝 #西野翠 老師大力的協助潤飾講稿、糾正發音,終於在發表時得以流暢的讀完文稿。此外,她也觀察到日本學界新舊世代的熱烈交流,互相切磋,從中感受到日本學界具有的充沛活力。此外,也從與東大留學生交流中得知,日本正運用AI技術將歷代漢文大藏經數位化編纂《令和大藏經》,期盼成為繼《大正藏》後的重要學術資源。最後,知如法師勉勵同學們有機會一定要走出去,多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有助於開拓寬廣視野。

學生的心得同樣精彩。學士班 #見理法師 此次擔任《藏海無涯》研討會音控工作,從焦慮到安定的轉變,使她體會到「完成」與「做好」的差別,也學習在混亂中保持冷靜。當電腦突然當機或簡報檔需要調整時,我學會了沉住氣,而不是慌張失措。這些挑戰就像在打磨自己,讓我在混亂中保持冷靜。當行程被颱風打亂,看著學長們沉著應對,我才真正體會到一場活動背後,需要多少細緻與用心。雖然身體感到疲憊,但心裡卻很踏實。她說,颱風中的研討會更像是一場修煉,讓她在風雨中淬鍊出一顆更安穩的心。

博士班 #陳慧倩 則回顧在佛光山與日本法水寺參與學術活動的經驗。當時,「去日本?好啊!」這是最初應妙迦老師邀請的回覆,儘管完全不清楚暑假要在日本做什麼。之後,也加入了佛教研究中心於高雄佛光山「藏海無涯」國際研討論工作群。後者雖然較晚確定,卻先於日本舉行,使我得以在本山觀察議事組與音控組的運作,再帶著這些淺薄的經驗,與三位法師及學長一同前往日本佛光山法水寺擔任工作人員。

兩場學術活動最大的收穫,是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在短時間內近距離感受學者的風範與治學精神。這都是本身暫時無法企及的高度,但能夠藉此機會熏習,也是極其難得的體驗。

最後,專任教師 #林欣儀 老師表示,聽完同學們的分享,讓她回想起學生時期的學術探索。很開心看到大家在學術活動中的學習,並鼓勵碩博士生多把握參與研討會的機會,直接向學者請益、交流,這將是成長的重要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