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小參-林欣儀教授侃談求學歷程

  • 2021-11-29
  • buddhist網站管理員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研究生學會/礁溪報導)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佛教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林欣儀老師,應研究生學會之邀於11月2日雲水軒分享「夢一直都在:大學與海外求學經驗談」。透過林老師與研學會會長釋知文的活潑問答,托出其從基督教家庭轉向佛教史學研究、海外留學的成長經歷,啟發學子對生涯的展望,約六十名學、碩、博士生聆聽。

「佛學、佛法、佛教三面,我關注作為宗教文化現象的『佛教』。」林老師娓娓道來走上宗教史研究之路:小時跟家人去教會,開始關心何為「信仰」。長大後,志在成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歷史學家。念臺灣大學歷史系時,打算將基督教史與所學做結合,同時留心於各種民間信仰,並從一位同學身上體認到信仰如何展現在生命樣態。

開啟佛教史研究的機緣,是在一堂隋唐史課上。教授講述中國佛教中古史不到一堂課,這與佛教對當時社會的巨大影響不成比例,從而激發好奇心,以佛教史為報告方向。又感於許多文化信仰有重男輕女觀念,故也關注佛教性別研究。

林老師的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是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首任院長周伯戡老師。遙想當年表述想研究佛教時,周老師露出一貫的意味深長的眼神,「想研究佛教?」「我想研究佛教裡面的婦女!」周老師再意味深長看著自己很久。就在忐忑不安心想可能被拒絕時,周老師冒出一句:「佛教,基本上是男性的宗教。」當下聽了反應不過來。過了很久才答應:「某時間來找我。」還要求提交淨土三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的閱讀心得。

「『學霸高材生』與『佛教是迷信』可說都是刻板印象。」老師坦白常因厭倦上課陳套型式而翹課去逛書店、看電影,非一般人眼裡的乖乖牌。也未曾認為佛教是迷信,雖在五四運動後佛教被視為落伍而排除在歷史學之外,「但宗教就在生活,可以深入影響人的思想。」對這不了解就會失去中立立場,也不知如何跟研究對象對話。

「立定志向後,就要從現在開始投資,好好面對所不喜歡的事物。」為了報讀美國學校,自我訓練為英文書籍撰書評,豐富履歷。為學好英文,刻意選修需使用英文文獻的課,從查單字、一小時只能讀兩頁開始,逐漸掌握文章脈絡。準備考托福時,英文突飛猛進。

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留學後時,苦於適應不同腔調,如到第二學年才聽得懂Bernard Faure教授的法國腔英文。也跟著于君方教授治學,「于老師重視史料翻譯的訓練,在課上不是閱讀二手研究,就是把三部南北朝的觀音靈驗記翻為英文,研討翻譯用詞,這於論文至關重要。」

學成歸國,由於熱愛大自然,便將一份履歷投到鄉下的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林老師表示,過去慣以歷史文化看待佛教,在路上看到法師會覺得是古代的再現,「與研究對象距離太遠」;在佛教學系教書,如置身田野現場。「這裡堪稱亞洲教育實驗。一般是以儒家素養復興書院教育,這裡採佛教教育且重視思辨。」此外,這裡的同學有許多體貼行為,令人備感溫暖。

一位同學分享道,常因語言能力不好而沒動念到國外,聽完老師克服英文的往事後,重燃到西藏朝聖的夢,堅信勤能補拙也能學好藏文,「這場對談像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在老師身上看到自己的處境,老師就是我學習的典範!」2021(110-1學期)


透過林老師與研學會會長釋知文的活潑問答,托出其從基督教家庭轉向佛教史學研究、海外留學的成長經歷。


第二場「雲水小參」講座約六十名學、碩、博士生前來聆聽。


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佛教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林欣儀老師,應研究生學會之邀於11月2日雲水軒分享「夢一直都在:大學與海外求學經驗談」。

 
講座現場展示現林欣儀老師的書評、論文,同學紛紛來問津,拜讀學習。


林老師的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是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首任院長周伯戡老師。  圖為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時稱佛教研修學院)第一學年,同學在佛光大學光雲舘上課一景。星雲大師左手邊即為周伯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