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寶定
佛教學系於114年11月25日(二),在N207教室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從波羅浮屠到現代—爪哇的佛教風華」的佛教文化講座。活動特邀國立宜蘭大學劉天珠助理教授擔任講師,引領與會師生對爪哇佛教的千年歷史、藝術成就與當代生活進行了深入的文化探索。
一開始,劉老師聚焦於世界文化遺產——波羅浮屠(Borobudur)。劉老師指出,這座宏偉佛塔的設計不僅是爪哇藝術的巔峰,更是佛教宇宙觀的具體體現。佛塔建築採用古老的階梯金字塔形式,整體結構清晰劃分為基部、身部和頂部三個層次,分別象徵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佈局隱喻了信徒從世俗到覺悟的修行道路。牆壁與欄杆上共計數千幅浮雕,詳細描繪了包括佛陀誕生、本生故事、業力因果,以及《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求法歷程等。這些豐富的視覺文獻,不但見證了爪哇在伊斯蘭教傳入前,佛教曾為當地核心信仰的史實,也展示了古爪哇在石刻藝術上的卓越成就。講座後半段,劉老師將焦點轉向現代印尼佛教徒的日常生活,展現了佛教如何在爪哇土地上的在地化特色。劉老師介紹,佛教信仰深深融入當地生活,從農作時的種植前或收割前皆行禮拜,每日的出發與回來拜佛,到傳統的Wayang爪哇偶戲及其樂器 Gamelan 中乃至於衣服上,皆可見佛教符號與圖像的痕跡,體現了宗教與傳統文化的緊密交織。
在修行儀軌方面,日常到道場共修時就遵循先念巴利文、後念印尼文的儀軌;若逢佛教重要節慶,如衛塞節(Vesak Celebration)則進行莊嚴的「三步一拜]朝山活動;三寶節則舉行二十四小時讀誦「三藏經」等大型活動。
本次講座內容豐富且視角獨特,不僅使與會者對爪哇佛教的歷史、藝術成就與現代脈絡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更成功促進了校園內的國際與跨文化交流。感謝本劉天珠講師帶來如此具啟發性與專業性的精彩分享,並期待未來能繼續舉辦更多有助於拓展國際視野的學術活動。


佛光大學 佛教學院/佛教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