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暨《首屆寺志撰寫工作坊紀念集》成果發表會」5月10日於佛光大學佛教學院舉辦,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副校長傅昭銘 和一級主管、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社長滿觀法師、政治大學宗教所所長李玉珍、宜蘭縣佛教會代表淨航法師、宜蘭在地耆老郭成昌居士、文史工作者廖大慶 和 工作坊學員,共62人與會。
覺培法師感謝教授們為佛教培養人才,並留下過去珍貴的歷史,未來將繼續與學校合作,鼓勵教界參加寺志撰寫研習,「為佛教寫歷史,能令佛教生生不息。」宗教信仰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對於近日國土法的執行,許多寺院恐面臨調整改變,加上時代變遷,珍貴的資料漸漸不存,同時寺院無人繼承、斷層的情況嚴重,諸多因素總是深感遺憾。然而,佛寺志記錄著寺院發展軌跡,保留的內容,可再與結合數位科技,例如:影片、圖片等等上傳雲端,有著人文的素養及科技的便利,這些都是佛教傳承中很重要的一環。
滿觀法師分享,讀歷史,鑑往知來;讀歷史,見賢思齊。歷史藉由文字、圖書的記載,得以流通傳世。因《論語》知孔子;因佛教經典《大藏經》知佛陀。寺院是僧人、信眾修行的場所,同時有教育、文化、藝術等功能,如果沒有文字的記載,幾十年後就會漸漸被遺忘,幾百年後如同未曾存在過,唯有文字紀錄才是「歷史」。佛光文化很榮幸參與這富有意義且龐大的文化工程,將會繼續努力編輯高水準、高品質的書,不負佛教學院所託。《星雲大師全集》收錄大師口述全球佛光道場建寺的因緣、歷史、相關人事往來等等,這是佛光道場的「寺志」,亦是人間佛教弘傳史。期待未來佛教學院完成宜蘭地區,能繼續編輯全台灣的佛寺志。
何卓飛校長 表示,大師在宜蘭設立大學,是有期許、有使命的,為佛教寫史就是一種使命。發表會中看見各個寺院、老師、同學等,一同從文物、教育意涵等等的方向努力,這就是大師所說的「集體創作」,大家共同努力完成這份使命。在高教教育機構中,教育和研究是最重要的核心發展。在初步的成果中,期許我們從宜蘭發光,開始照耀全台、擴及海外全球,把進入寺院體會的人間佛教之底蘊發揚傳播,「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如同大師的心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傅昭銘副校長 分享,首屆工作坊大家都戴著口罩,在此疫情艱難情況圓滿工作坊,甚至自費出版紀念集,非常不易也令人感動。以過去在台大進行的古物數位典藏出版經驗,勉勵可將寺志與AR、VR甚至是ChatGPT等進行結合,由果倒推因,將「人」在空間中的行為、建築等等軟硬體鍵入,對於寺院歷史的保留更有加值的效果。
政治大學宗教所所長李玉珍教授 分享,在這裡有兩座山一個寶:第一座山是星雲大師,特別是對於宜蘭佛教的貢獻,對於宜蘭有很深的貢獻;第二座山是佛光大學,提供科技、學習、教育的地方;一個寶指的是闞正宗教授,老師特質非常謙虛且具有共享的精神,加上長期在台灣佛教的觀察,所撰寫出來的寺志不同於過往的角度,跨區域、跨地域,特別是對於整體歷史的脈絡,眼光獨到,能提供更全面的思考面向。
前宜蘭縣佛教會秘書郭成昌居士 分享,民國44年春夏交際,看到一張海報寫著「真理之音 請聽佛法─主講:星雲大師」,好奇之下遂前往聽經,這是第一次與大師見面的因緣,同年在羅東念佛會皈依大師,皈依法名「覺義」。大師當時在念佛共修後的迴向,是以唱誦大師親作的「西方」,與傳統的迴向偈不同。在分享《大正大藏經》助印時,以一人六元,一人負責二十人的方式,完成助印的任務。民國53年3月在大師鼓勵下,開始在宜蘭佛教會服務,當時大師勉勵:「郭居士!論福報、你還不夠;論魄力、你能承擔。」多年後,才體會到大師所說的魄力就是「智慧」,期許要能福慧雙修,一直成為他在會務工作中的座右銘。
文史工作者廖大慶 分享,目前家中供奉的觀音畫像,是當年雷音寺重建時義賣的,學佛的緣分如前世今生般,很親切。另分享自己在二十年前寫的南方澳發展史,迄今仍被不斷使用、導覽範本。分享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所有東西皆會土歸土、塵歸塵,唯有文章會歷久彌新,而寺志撰寫更屬萬世不朽之盛事。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夠把這些經驗複製分享,帶動更多人一起來記錄歷史。
郭朝順院長 表示,非常感恩成就的因緣,有來自覺培法師、滿觀法師、校長、副校長的全力支持,才能有此成果。在《宜蘭縣佛寺志》編輯,滿觀法師用心,才能有實惠且高品質的成果;《首屆寺志撰寫工作坊紀念集》則是由學員們,在課程中獲益且感動,自行發心編輯、籌款印刷,其精神令人感動。鼓舞著我們佛教學院,向前邁進。
闞正宗教授 表示,自己只是一個擺渡人,今天是展現學生是辛勤努力的成果。過去從事寺院調查都是單槍匹馬,現在似乎走出千軍萬馬。並稱蒞臨的嘉賓及同學是他的「貴人」、「善緣」,現場所有的人都是他感激的對象。未來數年將繼續帶領同學完成全宜蘭佛寺志的撰寫。
成果發表則請佛寺志編寫群代表阮博謙、黎李、葉宜庭,寺志撰寫工作坊學員明毓法師、蕭昀明、陳淑貞等分享撰寫寺志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