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发表主题包举佛教藏经版本与底本、入藏与题记、历史源流、英文翻译等领域;磋琢数码与人工智能在佛典应用之课题;展示横跨四川安岳、成都、云南大理、泰、缅等地域中,有关写本、刻本、石刻、巴利及藏文等的材料与研究成果,彰显当今区域佛教之研究涉足更广。
8月9日【开幕式】
(图片来源:人间社)
本研讨会乃佛光山「穿越时空‧法宝再现」三场系列活动——「佛经写本与刻本特展」、「佛教藏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大藏经通俗讲座」的看点之一,并于8月9日佛陀纪念馆进行盛大的联合开幕:「恭迎法宝」!
慈惠法师(佛光山开山寮特助暨佛光大学董事长)
佛光山开山寮特助暨佛光大学董事长慈惠法师,于开幕式代表星云大师感谢大众光临,「你们给我们因缘,圆满了这场『法的相遇』!」慈惠法师指出,这是一场「法会」,因为系列活动的主题都关注「法宝」。「希望所有人,尤其是佛弟子,都能透过这些活动来了解我们的法宝形成历史与内容,增加对三宝的信心!」
曾淑贤(国家图书馆馆长)
国家图书馆曾淑贤馆长致词道,此次与佛光山合办「佛经写本与刻本特展」,让国宝级的经典第一次踏出图书馆大门。「当初这批文献文物从大陆来台,就被藏进图书馆的库房里。我很感动佛光山用这么隆重的开幕式来迎请法宝,让这些经典走出来,给更多的人了解、继续传承下去!」
万金川(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大学佛教学院院长)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大学佛教学院院长万金川教授表示,大藏经研讨会今天得以与藏经展览活动合作,一偿宿愿。而研讨会的话题都悬在高处,但透过「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大藏经通俗讲座」,给予学者演讲平台,将佛经奥义通俗化,对社会善信做知识的回馈,「这是财施与法施的交流!」
此外,万教授指出经典的电子化难以让我们感受法宝的重量,「曾有学者拿到贝叶经时,手发抖,泪盈匡。佛经在历经刀兵水火后与我们相见时,才会感受其承载的重量!」最后并期许大家参观藏经展览来感受经典的重量,此番话令与会大众动容不已。
8月9日【第一场】
首场议程,由美国西来大学宗教系龙达瑞教授(右一)主持。
吴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The Carving of Kaibao Canon in Tenth-century Chengdu”
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疆教授首先发表 “The Carving of Kaibao Canon in Tenth-century Chengdu”(宋《开宝藏》成都雕造考)。他表示,此次演讲是对他在2015年出版的Spreading Buddha's Word in East Asia书中有关《开宝藏》在成都雕造情况研究之补充。
吴教授指出,作为中国首部官刻版藏经的《开宝藏》于开封的历史较为人知,然其于971年在成都被雕造的情况则因缺乏史料,而要从间接证据去考证。此次演讲则锁定了净众寺,试着还原开宝藏的雕刻原貌,也考察了它与当时四川的印刷文化之关系。
柳富铉(韩国大真大学文献情报学科教授)
「《北宋开宝藏》与《金赵城藏》‧《高丽初雕藏》‧《高丽再雕藏》的构成」
韩国大真大学文献情报学科教授柳富铉教授发表「《北宋开宝藏》与《金赵城藏》‧《高丽初雕藏》‧《高丽再雕藏》的构成」,指出《金藏》与《高丽藏》的初雕本、再雕本,其出自《北宋开宝藏》之「复刻」情况存在差异。
教授透过这些藏经版本构成关系的比较,兼之更细部的经典异动状况与数量等的考察,来梳理《开宝藏》系统下各种藏经版本和底本的关系,并归结道:「《赵城藏》是『开宝藏再修订本』的复刻本,《高丽初雕藏》与《高丽再雕藏》则是『开宝藏原本』或者『开宝藏修订本』的修订、复刻本。」
万金川(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大学佛教学院院长)
「异文的类型分析与藏经的源流考辨——以《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诸本对勘为例」
佛光大学佛教学院万金川教授发表「异文的类型分析与藏经的源流考辨——以《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诸本对勘为例」,他以《金藏》广胜寺本目前仅存的三卷《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与其他藏经版本相应内容进行对勘,并借由四种异文类型的分析,来探索各版本间的源流关系。
此外,万教授也肯定佛光山传承数十年的《佛光藏》编纂事业,「如将编藏过程的校勘资料都细心予以保存,必能裨益后世!」
8月9日【第二场】
第二场议程,由佛光电子大藏经主任永本法师主持。
满纪法师(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华严藏主编)
「《佛光大藏经‧入藏目录》考」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华严藏主编满纪法师发表「《佛光大藏经‧入藏目录》考」,其首先感性地提到:「感谢大师让我编藏,使有限的生命无限延伸到大藏经中。」法师透过入藏目录的考察,分析《佛光藏》结构与分类原则、各大类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佛光藏》对当代的贡献等。当中并旁敲《大正藏》相关问题,侧击对佛典数码化的看法。
其指出,大师理想中的编藏方式「就是他的人间佛教思想」。随后分析《佛光藏》十六大类所具有五重关系及彼此前后序列的意义,如:在最后设置《图像》、《仪制》和《艺文》三类,显示大师重视作为佛教弘传载体之文化生活,从而彰显《佛光藏》的人间关怀。再者,《佛光藏》「以疏隶书」,将印度经、律、论及中国佛教的注疏、着述等一体收编,令人易于把握一门学说整体史观。最后提到《佛光藏》收编现代着作及其入藏标准之研议,和箇中所具之意义。
黄绎勳(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暨佛光大学佛教学系教授)
「上海图书馆藏明代汉月禅师稀见文献解题」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绎勳教授发表「上海图书馆藏明代汉月禅师稀见文献解题」,介绍自上海图书馆发掘、未收于新文丰版《嘉兴藏》或《径山藏》的六部有关汉月禅师的稀见文献:《于密渗提寂音尊者智证传》、《于密渗禅病偈》、《于密渗参禅诸偈》、《海虞三峰于密藏和尚普说》、《和隐真子劝修偈》、《于密渗宋元三尊宿做工夫因缘邪正注》,一一为之解题,揭示了汉月禅学思想和修行风貌,亦侧写了明清汉传佛教和当时社会互动的情况。
黄教授于结论指出,这六部文献都算汉月的早期着作;相较于由后人编纂的随堂开示语录文,这六部则多具专题,能系统性地陈出汉月禅法;此外,这六部文献的发掘也促成《近世东亚佛教文献与研究丛刊》第三册《汉月法藏禅师珍稀文献选辑(一)》之问世。「利用新出文献来阐发明清汉传佛教的价值,俾使汉传佛教的研究更臻完善!」黄教授最后期许道。
法幢法师(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明清禅宗语录的刊行与入藏问题——以《硕揆禅师语录》为例」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法幢法师发表「明清禅宗语录的刊行与入藏问题——以《硕揆禅师语录》为例」,以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所藏明清稀见文献之硕揆禅师的三部语录为材料,考察禅宗语录会因应不同的教学应用与刊行方式等因素,而导致彼此入藏情形不一的事实。
其间,法师借由对硕揆禅师生平、着述与《硕揆禅师语录》文献概况之探讨,以及对三部《硕揆语录》出版内容之比较与爬梳,呈现了硕揆禅师住持道场的经过、寺院的建设与经济。最后,其更指出禅宗语录文本的题材丰富,包括师徒的机锋问答、上堂开示法语与大量的书信等,堪为研究「禅宗文本社群关系」的数据库,揭示明清佛教稀见文献的史料价值,也凸显了藏外文献的重要性。
8月10日【第三场】
第三场议程,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疆教授(右一)主持。
越建东(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巴利藏经中的阿毗达磨文献」
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越建东教授发表「巴利藏经中的阿毗达磨文献」,系统性地陈出巴利文献文本目录的种类、流传泰缅与锡兰而尚未被挖掘的写本与手抄本,及近来研究成果等。越教授指出,学界鲜少问津阿毗达磨的原因在于它义理难懂,得向泰、缅禅师请益才能了解箇中要义,「在治巴利典籍之前还要先了解当地语言,从而筑高了探手巴利文献的门槛!」
其更举出阿毗达磨文献不仅有背诵、研习的功能,譬如《双论》,也被放入修行的仪式当中。另外,有别于梵文藏经的封闭性,当今仍不断有禅师以巴利文注解巴利藏经,从而扩增了巴利文献;加之阿毗达磨中有关心法等理论,可研议作为对现代文明病的疗方,因此巴利藏经的阿毗达磨文献尚待开发的潜力无限。
刘国威(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研究员)
「新旧《文殊真实名经》藏译本在各类《甘珠尔》中的版本问题」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刘国威研究员发表「新旧《文殊真实名经》藏译本在各类《甘珠尔》中的版本问题」。指出作为密教第一部经的《文殊真实名经》,后期大乘佛教重视从它来了解时轮金刚密续;而正如汉文《心经》,《文殊真实名经》凡文不长,藏传佛教僧侣能朗朗上口。
然而,当今学者对此部经典的研究,多针对在《文殊真实名经》的梵、藏文本校勘,抑或关注其于汉译或英译之工作;相对的,鲜少人注意到即便在藏译本的《文殊真实名经》也存在重要的差异,「这是本次发表所要指出并解决的问题!」刘教授最后以缜密的方法,揭示在敦煌文献、前弘期与后弘期文献,以及诸位译师如念智称、雄译师、夏鲁等人,均对《文殊真实名经》有各种版本的译作。
龙达瑞(美国西来大学宗教系教授)
「《永乐北藏》的题记、牌记及其他」
美国西来大学宗教系龙达瑞教授发表「《永乐北藏》的题记、牌记及其他」,介绍《永乐北藏》及其题记,并针对藏于普林斯顿大学和辽宁省图书馆的《永乐北藏》,以及重庆市图书馆藏的《永乐北藏》,做了极其详致的题记考。
龙教授于结论时指出,透过此研究,彰显了大藏经的题记所具有不可忽视的外延价值,「它不仅见证了大藏经本身,也为寺院的历史、经书的保存提供了贡献,而与时代有密切的关系」。
最后并详列大藏经的许多研究前景,如:研究方法需与诸如版本目录学、铭文学、明宫廷学等学科作结合;其次,藏于世界各地的大藏经的状况仍开发未尽;再者,如刷印大藏经的纸张、捐资人与刻工、官赐大藏经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等课题,仍待厘清等,如此才能还原大藏经的真实原貌。
8月10日【第四场】
第四场议程,由政治大学哲学系林镇国名誉教授主持,探讨佛典的英译与数码化课题。
Kenneth K. Tanaka(武藏野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The Dream and Work of the English Tripitaka Translation Project”
「中国的译经事业获官方与组织性的支持;相形之下,日本的译经则以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梦想为滥觞。」武藏野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Kenneth K. Tanaka,发表 “The Dream and Work of the English Tripitaka Translation Project”(大藏经英译计画的梦想与事业),介绍沼田惠范的创立日本传道协会的背景。
其并钜细靡遗地讲述从沼田惠范到其殁后历经数代至今,前后推动钜大的《大正新脩大藏经》英译计画之始末及遇到的困境,其中,「最遗憾的是,译者往往坚持为译本作注脚;然而通俗化的译作一直是沼田惠范的心愿。」最后讲述目前的英译进度后,Tanaka表示这个计画将永不停歇!
Kiyonori Nagasaki(人文情报学研究所主席研究员)
“Toward an Ecosystem for a Digital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Buddhist Studies”
人文情报学研究所主席研究员Kiyonori Nagasaki发表 “Toward an Ecosystem for a Digital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Buddhist Studies”(迈向佛教数码研究的生态系统),概述SAT数据库委员会(SAT Daizōkyō Text Database Committee)的简史及近期的活动与成果。
其当场演示SAT的应用方式,指出作为当代众多佛典研究数码工具当中一环的SAT能为时代做出的贡献,并面临着一些有待突破的挑战。「期望能健康地发展这个领域,来获得广大佛教研究者之信赖!」
8月11日【第五场】
第五场议程,由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万金川教授主持。
蔡穗玲(德国海德堡人文与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藏经谷:四川安岳卧佛院石刻佛经」
「这是一尊左胁而卧的佛像,典据来源可能就来自其脚下的石经洞《妙法莲华经》!」德国海德堡人文与科学研究院蔡穗玲研究员发表「藏经谷:四川安岳卧佛院石刻佛经」,透过实物照片陈出经窟的外貌、结构,分析题记的内容,解读窟内诸经的序列组合的意涵及其所具有的经文崇拜、藏经崇拜与经本崇拜等功能。
林欣仪(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助理教授)
「《大理丛书》佛经与历代藏经之关联:以《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经》为例」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林欣仪助理教授发表「《大理丛书》佛经与历代藏经之关联:以《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经》为例」,探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经》的思想、版本与源流等问题。
林教授指出,该经由三则主题迥异的故事构成,旨在谴责妇女伤胎、提倡护胎与护持此经的功德。在大理有多种写本与刻本存世,透过与其内容似的《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佛说长寿命经》等经比较,考察它与大理藏经版本的网络关系。
定源法师(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教授)
「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教授定源法师发表「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从《名僧传抄》着手厘清《续藏经》的复杂底本来源问题及其编纂流程。
其并着眼《续藏经》所收的《名僧传抄》,与据称是其底本、由宗性僧侣手抄的《名僧传要文抄》等,比较彼此在题名、结构、内容、所收僧传人数与其他版本的情况,指出《续藏经》存在着的文字脱落现象、错简等现象之可能原因。
8月11日【第六场】
作为压轴的第六场议程,由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越建东教授主持。
洪振洲(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副教授暨图书资讯馆馆长)
「以资料链结发展智慧时代佛教经典数码研究资源」
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洪振洲副教授发表「以资料链结发展智慧时代佛教经典数码研究资源」,介绍CBETA电子佛典近期推出的成果,包括:整合经典阅读、词汇搜寻与比对、DEDU对读文献编辑器等程式。其间,指出CBETA除了重在量的扩充,也重视版本细校等资料的品质。最后并期许将来能透过AI技术的结合,提供更多在佛学研究上的便利。
贤超法师(北京龙泉寺大藏经办公室主任)
「人工智能视角下的佛教大藏经」
「AI是传人,不是对手。」北京龙泉寺大藏经办公室主任贤超法师分享「人工智能视角下的佛教大藏经」,他实际操作OCR(文字辨识功能),将藏经图档转换为文字,提升学术研究效能,让与会者更了解佛教大藏经AI(人工智能)工具运用概况。他表示,之所以投入佛教AI工具开发,是受到AI在围棋竞赛胜过人脑这个事件的启发。最后他强调,「电脑能模仿人脑,但无法取代人类的情感、思考与温度。」
8月11日【闭幕式・综合讨论】
万金川(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大学佛教学院院长)
「唤醒法宝的价值!」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万金川教授于8/11综合座谈指出,藏经在过去盛行助印、礼拜、抄写及洒扫经楼等宗教活动;当今则多侷于学者的研究工作。而此次会议结合藏经展览与通俗讲座,对于唤起世人重新重视法宝具重大意义。「感谢许多学者及佛光山的支持,让活动圆满!」
Lewis R. Lancaster(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荣誉教授)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荣誉教授Lewis R. Lancaster表示,在会议中见识藏经的研究型态正发生疾速改变,「我们亟需与彼此互动,了解其他领域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学习大藏经。」
Kenneth K. Tanaka(日本武藏野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日本武藏野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Kenneth K. Tanaka指出,会议涉及藏经写本、刻本与数码化等题材,「它们只是工具!」人们无论运用哪个材料,最终都要以「自觉」为目的。
徐时仪(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徐时仪教授感谢佛光山对学术的支持与重视,并归纳会议具有弘法的高度、国际性的广度、信仰的力度、学术的深度等特色,此外还具体提出许多藏经研究的潜力课题。「整体而言,会议非常成功!」
贤超法师(北京龙泉寺大藏经办公室主任)
北京龙泉寺大藏经办公室主任贤超法师(左一)说,能和众多前辈交流,共同推扩大藏经研究领域,让佛教研究向前跨一大步,因缘殊胜。他认为,现代化科技有助于佛教的传播和保存,期待有更多集思广益的交流机会。
吴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疆教授(左一)于会后表示,会议纵贯古今,横跨日本、大陆、台湾的藏经研究成果,获益匪浅;尤其数码化和人工智能的课题的介入,引人重新看待人和藏经的关系。「以大藏经为主题,结合学术研讨、通俗讲座与藏经展览,是形式创新、精采成功的盛会!」
妙凡法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副院长)
「欢迎大家常来佛光山!」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副院长妙凡法师传达星云大师对会议的关心,并介绍象征法宝所在的藏经楼有人间佛教研究院与国际中心,在Lancaster教授指导下正进行《佛光大辞典》英译及佛典数码化工程。
其他
(图为观察员于会后向人文情报学研究所主席研究员Kiyonori Nagasaki请益。)
最后,有与会的观察员反映三天议程的学习心得:「对于大藏经在各个地方的发展形貌,有了深刻的认识!」「研讨会在文献、语言等方面均有涉及,获得相当多的藏经材料知识!」
未来动向
本次会议报告将发表在英国的《牛津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学报》(Journal of the Oxford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第十七期,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也将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疆教授合作出版大藏经论文集。此外,明年将举行佛学研究国际研讨会,主题多元,其中会延续藏经数码化等课题。
20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