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荷兰为例,最初为因应受刑人对佛教灵性关怀的需求,2000年起佛教的灵性照护获得官方认可,并逐步在政府和民间层级制度化与专业化,更设立佛教督导委员会并纳入大学课程。佛教灵性辅导人员往往不分宗派,强调以当事人为中心,结合佛教与世俗的正念技巧提供支持。
至于台湾,尽管以人间佛教为基础的慈济等团体已在医疗、矫正、国防等场域展开灵性关怀服务,但整体制度尚未完全成熟,且受限于政教分离的法规架构,使宗教师在公立机构中的角色不如荷兰明确,也不像在荷兰那样采取政府与民间部门合作的型态。有趣的是,Jens Reinke 提到,台湾的灵性照护有时虽由佛教团体提供,但实际服务对象可能涵盖基督宗教信仰的原住民,呈现出跨宗教、跨文化的实务样貌。

现场有同学提问:「灵性的定义为何?这个来自基督教背景的词汇,能否适用于像佛教这样来自亚洲的宗教传统里?它是否会误导我们对佛教的理解?」也有同学好奇,欧美大学宗教学系所的宗教师训练具体课程内容为何?Jens Reinke 回应指出,这些正是他研究中关注的焦点。他认为「灵性」一词在全球化语境下已被重新诠释,不再限于特定宗教框架,反而提供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让佛教也能以自身独有的方式参与公共照护领域。此外,他也认为,灵性的概念需要透过实际田野和个案调查来重新界定、聚焦其定义。现今欧美大学的宗教师课程多会结合各种倾听、关怀、心理辅导的技巧,结合各宗教原有的经典和修持教育。然而,照护实务现场的复杂情境,使得宗教师或灵性辅导人员需要更多以对象为中心的倾听、陪伴、接纳与灵活的弹性调整,而非仅以自身宗教出发来宣说自身教法。
他最后也强调,他的研究运用「多点场域」与「多重位置」的田野方法,从多个互相关联的社会场景中理解佛教灵性照护的在地实践,并探问在全球现代性压力下,如何实践「更好」的佛教临终照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