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  星云大师的行佛人生—佛教学院郭朝顺院长

  • 2023-02-08
  • buddhist网站管理员
文 / 佛光大学佛教学院 郭朝顺院长

「比拜佛、求佛、信佛更上一层的,那就是『行佛』。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实践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任何时候都能自动自发,觉照现前所行是否清净,并借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宝藏开发出来。」— #星云大师:《佛法真义》

由于与佛光山和星云大师结缘得晚,第一次去佛光山的道场,同时也得以近距离接触大师的地点,不是在高雄,而是在大师的祖庭宜兴大觉寺,那是因为受邀出席「第二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研讨会」,时间是2014年3月底。
记得当时大觉寺虽规模大致初具,但还有许多设施,例如白塔,尚未完成。大觉寺的两天学术活动中,有缘听闻大师开示,也蒙大师接见。和一般学术活动最大的不同,是由整个会议的贴心规划与活动接待,还有大师对学者们的亲切态度,处处感受到了佛光山的宗风。 佛光山的宗风,若一言以蔽之,可以大师曾说过「给的哲学」作为代表。

印象中的佛光道场总是巍峨华贵,然而理解了「给的哲学」后,才知道这是布施摄受众生的方便法门,因为大师总是希望将最好的事物分享给众人,让众人可以身心安顿,进而心生欢喜地亲近、接受佛法。
大师对「给的哲学」归纳出几个要点,这便是佛光人皆能琅琅上口的「三好」(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这些原则看来简单,但要做到如星云大师那样的亲切自在,且令人感受到真诚的关心因而心生欢喜,便是行佛的工夫。尤当我转任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后,我才更深切地了解到,三好四给不是教条与口号,而是因为大师的身体力行,数辈徒众的恪遵实践,这才开创出佛光教团的宗风。「给的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谦逊欢喜的奉施,是将众生当成佛陀一般来供养,并以布施众生的方式来供养诸佛。这完全符应《华严经・十地品》之「欢喜地」的精神:「念令众生得利益,故生欢喜。⋯⋯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

刚到佛光大学时,屡屡听闻万金川院长 提及,来到佛教学系教书后,看到许多学生因为 佛教教育带来生命与习性转变,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希望与价值,这是以往在其他学校教书所未曾经验,但却是在佛教学系一直持续在发生的事。依我的观察,这些改变并不是直接来自我们课堂上的学术训练,而是两位生活导师手把手地教导,种种关于生活及做人做事的规矩,实际体现亲切、关怀他人的存心与行动,这些都是 承自大师而来的行佛工夫;至于学术训练则是让学生明白这些工夫与佛法之间的关系与渊源,坚定学生对佛法实践的信心。

大师特别关心佛教学系,佛教学系所获得的教育资源特别得天独厚,他每来佛光大学必来佛教学系,即便后来身体不好没法过来,每年也总是都会送来上好的苹果 给每位师生,祝福师生平安。2018年由万金川院长率领全系教职同仁回山,进行共识营活动,蒙大师接见并各赠一笔字一幅。我记得我当时曾经向大师提问:我们能为大师作些什么以为回报?大师说:好好办教育就行。大师对自己的生死早就不萦于怀,但只一心一意关心信众的幸福以及教育,他生前遗嘱即说:「最后我所挂念的,除了信众的幸福安乐,要重视世界各地办的大学,这也是我们的根本;山上的大众,尤其丛林学院的师生,他们未来都是佛光山菩提种子,要他们健全、发心,人间佛教才能长久与天地同在,与大众共存。」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精神,简言之,即是以佛法的正见作为基础,实现人间的平等、幸福与安乐。其要点并不是这个思想可以讲得多高妙,而是能否被真诚地实践,因为人人自觉行佛,才能真正利益人间,实现人间净土。大师虽已舍报圆寂,但他所交付的自觉觉他的教育任务,正是佛教学系的每位师生,乃至每位他的信众,所应持续奉行的实践行动。


2018
2018.1.21-22佛教学系教师共识营-大师赠字并与佛教学系教师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