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是人的躯体一生的起点与终点,更是每个人都需重视与深思的重要议题。佛教研究中心「佛教教学工作坊」系列专家学者专题讲座,于2024年6月20日以「生死与医疗:跨宗教的生命论理座谈」为主轴迎来本学期最终场。
本次座谈特别邀请佛光大学佛教学系教授觉冠法师、台北市犹太教会 Cody R. Bahir博士拉比,以及台大医学院的蔡甫昌教授,分别代表「佛教」、「犹太教」及「现代医学」三面向进行对谈。
⬛️轮回转世 一期一会
首先由觉冠法师分享佛教对于死亡的定义、死后的世界及有关死亡的仪式。佛教认为死亡(佛教称往生)是这一期生命告一段落,临命终前保有好的精、力与佛相应,转换到下一期生命的开始,在死后进入轮回之中,凭借过去积累的业力、对未来怀抱的愿力,以及现在(这一世)所做的努力等主要因素来决定来世生命的去处。
佛教的丧葬仪轨,在顾及传统「殓、殡、丧、祭」的意义及内涵外,主要是以「诵经、念佛、回向」为主结构来贯穿整个丧葬礼仪流程,免除世俗的繁文缛节。最后更以慧开法师生死自在「五千万」与大家分享勉励,并呼吁可预立安宁、医疗意愿。
⬛️犹太人的哀悼仪式与死后传统
Cody R. Bahir 拉比说明在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又称《塔纳赫》(Hebrew Bible or Tanakh)没有关于天堂,或死后的描述,认为死亡是人在世间生命的终结。《米示拿圣经》(Mishnah Ohalot)中指出认定死亡的标准:较多数人以呼吸判定、少部分则以心跳是否停止为准则。
拉比说明,犹太教以为,人死后灵魂不会随着肉体消亡,而会依照一生的功过,接受奖赏,或掉入炼狱被惩罚。接受奖赏者可以重生,并在新的生命中使其灵魂更加净化;相对的,在被授予四次修复灵魂的机会后仍作恶者,将会掉入炼狱中接受惩罚。犹太教相信,人死后灵魂会进行多阶段的旅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些阶段都有其相关的哀悼仪式。
犹太教的丧葬仪式中,人死后必须在死亡当天进行下葬,亲人需进行为期七天的守丧。从葬礼当天起开始为第一天,七天中不能以平常的方式与人打招呼、穿新衣服、理发、刮胡子、演奏或听音乐等以娱乐为乐以表示哀悼,死者逝世第十一个月时以及以后的纪念日都要再次背诵祈祷文。
⬛️医学案例与实例讨论
座谈最后由蔡甫昌教授提出医学对「死亡」的两种定义,一、传统心肺死亡:不可逆的循环与呼吸功能终止;二、脑死:不可逆的全脑包括脑干功能丧失。并举出三个医学中的死亡案例:一、植物人,二、安乐死,三、脑死与器官捐赠,亦提供了另一在现代社会被热议的话题:断食善终进行探讨。
三位与会教授透过跨域宗教间探讨对生命生死的定义、认知进行探讨,并从中辨别其宗教、文化间之差异性。
座谈最后开放问答时有多位同学分享各自之经验及问题,与三位教授相互切磋互动,使台下听众产生许多共鸣,对于死亡之看法不再侷限于负面,而能借由正向的角度看待生死之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