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五),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于云水轩举办「佛教与伦理学工作坊:佛教观点下的伦理学与多元世界(Workshop on Ethical Living in a Complex World: A Buddhist Perspective)」。

此次活动邀请四位国内外学者担任主讲人,分别为 Prof. Bee Scherer(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佛学研究)、Prof. Randall Nadeau(那原道,傅尔布莱特学术交流基金会)、Prof. Elise A. DeVido(戴爱莲,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及 Prof. Jeffery Nicolaisen(尼杰,玄奘大学宗教与文化学系)。
与会学者从佛教观点出发,分别探讨性别、动物伦理与伦理实践等主题,吸引数十位佛光大学师生及校外学者参与。
Prof. Bee Scherer:酷儿理论与佛法的对话
Scherer 教授从佛教对欲望的克服谈起,结合酷儿理论中的主体性与归属感,重新诠释了早期佛典中的阿难诱惑故事,并提出建立「酷儿佛法学」(Queer Dharmology)的构想,以回应当代性别多元的需求与压迫经验。

Prof. Randall Nadeau:从佛教转向看人间佛教
那原道教授归纳出三个佛教伦理的关键转向,包括从身心二元论走向无我论、从个人解脱走向大乘慈悲、从仪式主义转向重视现世的人间佛教。
他指出,转向的目的并非批判,而是为信仰者提供持续前行的动力。

Prof. Elise A. DeVido:民国时期佛教性别论述
戴爱莲教授分析《续比丘尼传》与近代佛教期刊中关于女性出家的讨论,指出当时佛教界对比丘尼制度、在家女众修行与佛化家庭的看法歧异,反映了性别议题与国家建设密切交织。

Prof. Jeffery Nicolaisen:动物伦理中的宗教与理性对话
尼杰教授比较昭慧法师与 Peter Singer 对动物伦理的对话,指出两者分别从慈悲与理性出发,却都致力于提升动物生命的伦理价值。
他探讨了有效利他主义与佛教慈悲精神的交会与张力。

在四场专题发表后,三位佛光大学教授郑维仪、林欣仪与郑汝恩与讲者进行综合座谈,现场互动热烈,与会者也踊跃提问交流,展现佛教与伦理学议题的深度与多元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