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释宝定
佛教学系于114年11月25日(二),在N207教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从波罗浮屠到现代—爪哇的佛教风华」的佛教文化讲座。活动特邀国立宜兰大学刘天珠助理教授担任讲师,引领与会师生对爪哇佛教的千年历史、艺术成就与当代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文化探索。
一开始,刘老师聚焦于世界文化遗产——波罗浮屠(Borobudur)。刘老师指出,这座宏伟佛塔的设计不仅是爪哇艺术的巅峰,更是佛教宇宙观的具体体现。佛塔建筑采用古老的阶梯金字塔形式,整体结构清晰划分为基部、身部和顶部三个层次,分别象征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此布局隐喻了信徒从世俗到觉悟的修行道路。墙壁与栏杆上共计数千幅浮雕,详细描绘了包括佛陀诞生、本生故事、业力因果,以及《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求法历程等。这些丰富的视觉文献,不但见证了爪哇在伊斯兰教传入前,佛教曾为当地核心信仰的史实,也展示了古爪哇在石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讲座后半段,刘老师将焦点转向现代印尼佛教徒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佛教如何在爪哇土地上的在地化特色。刘老师介绍,佛教信仰深深融入当地生活,从农作时的种植前或收割前皆行礼拜,每日的出发与回来拜佛,到传统的Wayang爪哇偶戏及其乐器 Gamelan 中乃至于衣服上,皆可见佛教符号与图像的痕迹,体现了宗教与传统文化的紧密交织。
在修行仪轨方面,日常到道场共修时就遵循先念巴利文、后念印尼文的仪轨;若逢佛教重要节日,如卫塞节(Vesak Celebration)则进行庄严的「三步一拜]朝山活动;三宝节则举行二十四小时读诵「三藏经」等大型活动。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且视角独特,不仅使与会者对爪哇佛教的历史、艺术成就与现代脉络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成功促进了校园内的国际与跨文化交流。感谢本刘天珠讲师带来如此具启发性与专业性的精彩分享,并期待未来能继续举办更多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的学术活动。


佛光大学 佛教学院/佛教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