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玲教授主講「唐代敦煌文獻中的唯識學者曇曠」

  •  2024-06-12/  佛研中心
  6月11日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112學年度「佛教教學工作坊」禮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李幸玲教授,蒞臨佛教學院主講「唐代敦煌文獻中的唯識學者曇曠。」李幸玲教授原先專注研究法華經與詮釋學,後轉向為研究敦煌文獻研究的專家,約40名師生與會聆聽。

  本次演講的主角是唐代法相宗僧人曇曠。李教授首先引出佛教在唐代非常興盛,為經論注疏的義學僧曇曠是唐代時河西區域的重要的人物之一是唐代敦煌佛學發展史重要的人物之一,其二是大量對譯漢藏佛典的譯經僧法成,李教授認為兩位在河西的影響力,對敦煌義學的貢獻與影響,大約與佛教義學吉藏大師與譯經玄奘大師相當。這兩者的在法相宗的歷史中應佔有一席之地,然因著作沒有被大正藏收錄,所以現今的研究並不多。

  接著透過敦煌文獻中曇曠的自述生平與其保留下來的著作對其進行剖析,其弟子隨聽書寫的文獻中更是反映出唐代對於譯、疏學的特徵是非常珍貴的研究材料。
  李教授認為,曇曠的法相思想,擁有兼容不拘的性格,從他的註解中,可以考察到,曇曠思想的組成,包含了窺基、圓測、法藏及道氤的影響。  
  曇曠著作的出土,提供我們重新思考某些佛教史上的定論。如敦煌文獻中留有曇曠為《大乘起信論》實叉難陀本所做的註解,為八世紀初之作品,這提醒了我們,應重新考慮呂澂及印順法師,以此本為九世紀後禪宗後代托名所撰的質疑。
  另外李教授也以《金剛般若經旨》及《大乘起信論廣釋》等文獻為範例講解敦煌寫卷錄文標準格式,講座最後更提供了研究敦煌學豐富的網路資源,以期未來有更多人加入研究行列。

這是一張圖片
李幸玲教授主講「唐代敦煌文獻中的唯識學者曇曠」。
這是一張圖片
中心林欣儀執行秘書(左一)與佛教學系簡汝恩助理教授(左三)代表致贈結緣品。這是一張圖片
講座座無虛席。
這是一張圖片
李教授演講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