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佛教週」系列講座回顧報導(二)「辯經與轉世者培育」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報導)
佛光大學佛教週第二場講座,於10月2日佛光大學雲五館,禮請「台北正法源中心」的常駐堪布土登珠扎仁波切演講「辯經與轉世者培育」,細說藏傳佛教的傳統教育與次第,全場由正法源學佛會的吉美多傑喇嘛翻譯。
佛教學系大四謝孟宸於這場講座引言道:「作為台灣的佛教教研重鎮之一的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學生,佛教研究與教育方法是我常關心的課題,尤其是辯經對佛學教育的重要。」謝同學提到,藏傳佛教發展悠久的辯經傳統,甚至在日本真言宗的大阿闍黎考試也保有辯經的元素。
土登珠扎仁波切指出,辯論的傳統源自古印度,傳至西藏開展不一樣的辯論方法。「看起來像在吵架,但動機不在爭論優劣,而是釐清佛法義理。」仁波切解說辯經旨在陶冶辯論者的菩提心,過程中充滿象徵意涵,如:詰問人會大力拍手,代表空性之聲;左手下壓,象徵降伏六道輪迴;右手提念珠,意味救拔惡道眾生。
「並不是活著的佛,而是『祖古』化身的意思。」仁波切接著解釋漢譯的「活佛」一詞,在藏語的真實涵義為轉世者、化身。
此外,仁波切致贈大眾護身金剛結,並與翻譯老師分享以前在佛學院的學習經歷,指出印度與西藏嚴苛的氣溫與環境對於學習是一種挑戰。佛教學系大一的鄭明哲聽後感慨道:「我們在台灣,原來是這麼美好!」
佛教學系大四的盧妍秀表示:「這次演講讓我了解西藏的辯經與轉世,尤其辯經過程的象徵意涵與西藏傳統佛學院的日常學習,讓我印象深刻。」
會後同學們與仁波切熱烈互動。來自美國、佛教學系大一的帕桑法師特地向仁波切請教各種問題及聯繫方式。同學們收穫新知,意猶未盡。
備註:「仁波切」藏語音譯,原意為「珍寶」,用以尊稱西藏佛教上師。「堪布」意為佛學博士。
(文/謝孟宸 圖/郭嘉玲)
佛光大學佛教週第二場講座禮請土登珠扎仁波切演講「辯經與轉世者培育」。
講座全場由正法源學佛會的吉美多傑喇嘛翻譯。
佛教學系大四謝孟宸為講座做引言。
第十二屆佛教學系系學會會長譚偉姬,向土登珠扎仁波切致贈感謝狀及禮品。
同學聽講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