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鑽研法寶多元話題

  • 2019-08-11
  • buddhist網站管理員
2019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鑽研法寶多元話題
 
 This is an image
(圖片來源:人間社)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高雄報導)
    由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合辦「2019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於8月9日至11日假佛光山雲來集大會議室舉行,約200位來自德、美、日、韓、陸、台及北京龍泉寺、法鼓文理學院、香光尼眾佛學院等國內外學界、教界嘉賓與會。6場議程蔚聚16名學者,論題堪稱冠絕一時。
    會議發表主題包舉佛教藏經版本與底本、入藏與題記、歷史源流、英文翻譯等領域;磋琢數位與人工智能在佛典應用之課題;展示橫跨四川安岳、成都、雲南大理、泰、緬等地域中,有關寫本、刻本、石刻、巴利及藏文等的材料與研究成果,彰顯當今區域佛教之研究涉足更廣。

This is an image
 圖為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特別和與會學者嘉賓合影留念。圖片來源:人間社)
 

8月9日【開幕式】

This is an image

(圖片來源:人間社)

    本研討會乃佛光山「穿越時空‧法寶再現」三場系列活動——「佛經寫本與刻本特展」、「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大藏經通俗講座」的看點之一,並於8月9日佛陀紀念館進行盛大的聯合開幕:「恭迎法寶」!
 

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暨佛光大學董事長)

    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暨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於開幕式代表星雲大師感謝大眾光臨,「你們給我們因緣,圓滿了這場『法的相遇』!」慈惠法師指出,這是一場「法會」,因為系列活動的主題都關注「法寶」。「希望所有人,尤其是佛弟子,都能透過這些活動來了解我們的法寶形成歷史與內容,增加對三寶的信心!」

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

    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致詞道,此次與佛光山合辦「佛經寫本與刻本特展」,讓國寶級的經典第一次踏出圖書館大門。「當初這批文獻文物從大陸來台,就被藏進圖書館的庫房裡。我很感動佛光山用這麼隆重的開幕式來迎請法寶,讓這些經典走出來,給更多的人了解、繼續傳承下去!」

萬金川(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表示,大藏經研討會今天得以與藏經展覽活動合作,一償宿願。而研討會的話題都懸在高處,但透過「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大藏經通俗講座」,給予學者演講平台,將佛經奧義通俗化,對社會善信做知識的回饋,「這是財施與法施的交流!」
    此外,萬教授指出經典的電子化難以讓我們感受法寶的重量,「曾有學者拿到貝葉經時,手發抖,淚盈匡。佛經在歷經刀兵水火後與我們相見時,才會感受其承載的重量!」最後並期許大家參觀藏經展覽來感受經典的重量,此番話令與會大眾動容不已。

 8月9日【第一場】

This is an image
首場議程,由美國西來大學宗教系龍達瑞教授(右一)主持。

 

吳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The Carving of Kaibao Canon in Tenth-century Chengdu”

This is an image
    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疆教授首先發表 “The Carving of Kaibao Canon in Tenth-century Chengdu”(宋《開寶藏》成都雕造考)。他表示,此次演講是對他在2015年出版的Spreading Buddha's Word in East Asia書中有關《開寶藏》在成都雕造情況研究之補充。
    吳教授指出,作為中國首部官刻版藏經的《開寶藏》於開封的歷史較為人知,然其於971年在成都被雕造的情況則因缺乏史料,而要從間接證據去考證。此次演講則鎖定了淨眾寺,試著還原開寶藏的雕刻原貌,也考察了它與當時四川的印刷文化之關係。

柳富鉉(韓國大真大學文獻情報學科教授)
「《北宋開寶藏》與《金趙城藏》‧《高麗初雕藏》‧《高麗再雕藏》的構成」

This is an image
    韓國大真大學文獻情報學科教授柳富鉉教授發表「《北宋開寶藏》與《金趙城藏》‧《高麗初雕藏》‧《高麗再雕藏》的構成」,指出《金藏》與《高麗藏》的初雕本、再雕本,其出自《北宋開寶藏》之「覆刻」情況存在差異。
    教授透過這些藏經版本構成關係的比較,兼之更細部的經典異動狀況與數量等的考察,來梳理《開寶藏》系統下各種藏經版本和底本的關係,並歸結道:「《趙城藏》是『開寶藏再修訂本』的覆刻本,《高麗初雕藏》與《高麗再雕藏》則是『開寶藏原本』或者『開寶藏修訂本』的修訂、覆刻本。」

 

萬金川(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異文的類型分析與藏經的源流考辨——以《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諸本對勘為例」

This is an image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萬金川教授發表「異文的類型分析與藏經的源流考辨——以《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諸本對勘為例」,他以《金藏》廣勝寺本目前僅存的三卷《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與其他藏經版本相應內容進行對勘,並藉由四種異文類型的分析,來探索各版本間的源流關係。
   此外,萬教授也肯定佛光山傳承數十年的《佛光藏》編纂事業,「如將編藏過程的校勘資料都細心予以保存,必能裨益後世!」

8月9日【第二場】

This is an image
第二場議程,由佛光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持。
 

滿紀法師(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華嚴藏主編)
「《佛光大藏經‧入藏目錄》考」

This is an image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華嚴藏主編滿紀法師發表「《佛光大藏經‧入藏目錄》考」,其首先感性地提到:「感謝大師讓我編藏,使有限的生命無限延伸到大藏經中。」法師透過入藏目錄的考察,分析《佛光藏》結構與分類原則、各大類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佛光藏》對當代的貢獻等。當中並旁敲《大正藏》相關問題,側擊對佛典數位化的看法。
    其指出,大師理想中的編藏方式「就是他的人間佛教思想」。隨後分析《佛光藏》十六大類所具有五重關係及彼此前後序列的意義,如:在最後設置《圖像》、《儀制》和《藝文》三類,顯示大師重視作為佛教弘傳載體之文化生活,從而彰顯《佛光藏》的人間關懷。再者,《佛光藏》「以疏隸書」,將印度經、律、論及中國佛教的注疏、著述等一體收編,令人易於把握一門學說整體史觀。最後提到《佛光藏》收編現代著作及其入藏標準之研議,和箇中所具之意義。

 

黃繹勳(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暨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上海圖書館藏明代漢月禪師稀見文獻解題」

This is an image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繹勳教授發表「上海圖書館藏明代漢月禪師稀見文獻解題」,介紹自上海圖書館發掘、未收於新文豐版《嘉興藏》或《徑山藏》的六部有關漢月禪師的稀見文獻:《於密滲提寂音尊者智證傳》、《於密滲禪病偈》、《於密滲參禪諸偈》、《海虞三峰於密藏和尚普說》、《和隱真子勸修偈》、《於密滲宋元三尊宿做工夫因緣邪正註》,一一為之解題,揭示了漢月禪學思想和修行風貌,亦側寫了明清漢傳佛教和當時社會互動的情況。
    黃教授於結論指出,這六部文獻都算漢月的早期著作;相較於由後人編纂的隨堂開示語錄文,這六部則多具專題,能系統性地陳出漢月禪法;此外,這六部文獻的發掘也促成《近世東亞佛教文獻與研究叢刊》第三冊《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一)》之問世。「利用新出文獻來闡發明清漢傳佛教的價值,俾使漢傳佛教的研究更臻完善!」黃教授最後期許道。
 

法幢法師(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明清禪宗語錄的刊行與入藏問題——以《碩揆禪師語錄》為例」

This is an image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法幢法師發表「明清禪宗語錄的刊行與入藏問題——以《碩揆禪師語錄》為例」,以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所藏明清稀見文獻之碩揆禪師的三部語錄為材料,考察禪宗語錄會因應不同的教學應用與刊行方式等因素,而導致彼此入藏情形不一的事實。
    其間,法師藉由對碩揆禪師生平、著述與《碩揆禪師語錄》文獻概況之探討,以及對三部《碩揆語錄》出版內容之比較與爬梳,呈現了碩揆禪師住持道場的經過、寺院的建設與經濟。最後,其更指出禪宗語錄文本的題材豐富,包括師徒的機鋒問答、上堂開示法語與大量的書信等,堪為研究「禪宗文本社群關係」的資料庫,揭示明清佛教稀見文獻的史料價值,也凸顯了藏外文獻的重要性。
 

810日【第三場】

This is an image
第三場議程,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疆教授(右一)主持。
 

越建東(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巴利藏經中的阿毗達磨文獻」

This is an image
    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越建東教授發表「巴利藏經中的阿毗達磨文獻」,系統性地陳出巴利文獻文本目錄的種類、流傳泰緬與錫蘭而尚未被挖掘的寫本與手抄本,及近來研究成果等。越教授指出,學界鮮少問津阿毗達磨的原因在於它義理難懂,得向泰、緬禪師請益才能了解箇中要義,「在治巴利典籍之前還要先了解當地語言,從而築高了探手巴利文獻的門檻!」
    其更舉出阿毗達磨文獻不僅有背誦、研習的功能,譬如《雙論》,也被放入修行的儀式當中。另外,有別於梵文藏經的封閉性,當今仍不斷有禪師以巴利文註解巴利藏經,從而擴增了巴利文獻;加之阿毗達磨中有關心法等理論,可研議作為對現代文明病的療方,因此巴利藏經的阿毗達磨文獻尚待開發的潛力無限。
 

劉國威(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研究員)
「新舊《文殊真實名經》藏譯本在各類《甘珠爾》中的版本問題」

This is an image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劉國威研究員發表「新舊《文殊真實名經》藏譯本在各類《甘珠爾》中的版本問題」。指出作為密教第一部經的《文殊真實名經》,後期大乘佛教重視從它來瞭解時輪金剛密續;而正如漢文《心經》,《文殊真實名經》凡文不長,藏傳佛教僧侶能朗朗上口。 
    然而,當今學者對此部經典的研究,多針對在《文殊真實名經》的梵、藏文本校勘,抑或關注其於漢譯或英譯之工作;相對的,鮮少人注意到即便在藏譯本的《文殊真實名經》也存在重要的差異,「這是本次發表所要指出並解決的問題!」劉教授最後以縝密的方法,揭示在敦煌文獻、前弘期與後弘期文獻,以及諸位譯師如念智稱、雄譯師、夏魯等人,均對《文殊真實名經》有各種版本的譯作。
 

龍達瑞(美國西來大學宗教系教授)
「《永樂北藏》的題記、牌記及其他」

This is an image
    美國西來大學宗教系龍達瑞教授發表「《永樂北藏》的題記、牌記及其他」,介紹《永樂北藏》及其題記,並針對藏於普林斯頓大學和遼寧省圖書館的《永樂北藏》,以及重慶市圖書館藏的《永樂北藏》,做了極其詳致的題記考。
    龍教授於結論時指出,透過此研究,彰顯了大藏經的題記所具有不可忽視的外延價值,「它不僅見證了大藏經本身,也為寺院的歷史、經書的保存提供了貢獻,而與時代有密切的關係」。
    最後並詳列大藏經的許多研究前景,如:研究方法需與諸如版本目錄學、銘文學、明宮廷學等學科作結合;其次,藏於世界各地的大藏經的狀況仍開發未盡;再者,如刷印大藏經的紙張、捐資人與刻工、官賜大藏經對當地文化的影響等課題,仍待釐清等,如此才能還原大藏經的真實原貌。

810日【第四場】

This is an image
第四場議程,由政治大學哲學系林鎮國名譽教授主持,探討佛典的英譯與數位化課題。
 

Kenneth K. Tanaka(武藏野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The Dream and Work of the English Tripitaka Translation Project”

This is an image
    「中國的譯經事業獲官方與組織性的支持;相形之下,日本的譯經則以一個人單打獨鬥的夢想為濫觴。」武藏野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Kenneth K. Tanaka,發表 “The Dream and Work of the English Tripitaka Translation Project”(大藏經英譯計畫的夢想與事業),介紹沼田惠範的創立日本傳道協會的背景。 
     其並鉅細靡遺地講述從沼田惠範到其歿後歷經數代至今,前後推動鉅大的《大正新脩大藏經》英譯計畫之始末及遇到的困境,其中,「最遺憾的是,譯者往往堅持為譯本作註腳;然而通俗化的譯作一直是沼田惠範的心願。」最後講述目前的英譯進度後,Tanaka表示這個計畫將永不停歇!
 

Kiyonori Nagasaki(人文情報學研究所主席研究員)
“Toward an Ecosystem for a Digital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Buddhist Studies”

This is an image
    人文情報學研究所主席研究員Kiyonori Nagasaki發表 “Toward an Ecosystem for a Digital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Buddhist Studies”(邁向佛教數位研究的生態系統),概述SAT數據庫委員會(SAT Daizōkyō Text Database Committee)的簡史及近期的活動與成果。 
    其當場演示SAT的應用方式,指出作為當代眾多佛典研究數位工具當中一環的SAT能為時代做出的貢獻,並面臨著一些有待突破的挑戰。「期望能健康地發展這個領域,來獲得廣大佛教研究者之信賴!」

811日【第五場】

This is an image
第五場議程,由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教授主持。
 

蔡穗玲(德國海德堡人文與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藏經谷:四川安岳臥佛院石刻佛經」

This is an image
    「這是一尊左脅而臥的佛像,典據來源可能就來自其腳下的石經洞《妙法蓮華經》!」德國海德堡人文與科學研究院蔡穗玲研究員發表「藏經谷:四川安岳臥佛院石刻佛經」,透過實物照片陳出經窟的外貌、結構,分析題記的內容,解讀窟內諸經的序列組合的意涵及其所具有的經文崇拜、藏經崇拜與經本崇拜等功能。

林欣儀(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大理叢書》佛經與歷代藏經之關聯:以《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經》為例」

This is an image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林欣儀助理教授發表「《大理叢書》佛經與歷代藏經之關聯:以《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經》為例」,探討《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經》的思想、版本與源流等問題。
    林教授指出,該經由三則主題迥異的故事構成,旨在譴責婦女傷胎、提倡護胎與護持此經的功德。在大理有多種寫本與刻本存世,透過與其內容似的《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佛說長壽命經》等經比較,考察它與大理藏經版本的網絡關係。
 

定源法師(上海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副教授)
「關於《續藏經》的底本問題——以《名僧傳抄》為例」

This is an image
    上海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副教授定源法師發表「關於《續藏經》的底本問題——以《名僧傳抄》為例」,從《名僧傳抄》著手釐清《續藏經》的複雜底本來源問題及其編纂流程。 
    其並著眼《續藏經》所收的《名僧傳抄》,與據稱是其底本、由宗性僧侶手抄的《名僧傳要文抄》等,比較彼此在題名、結構、內容、所收僧傳人數與其他版本的情況,指出《續藏經》存在著的文字脫落現象、錯簡等現象之可能原因。

811日【第六場】

This is an image
作為壓軸的第六場議程,由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越建東教授主持。
 

洪振洲(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暨圖書資訊館館長)
「以資料鏈結發展智慧時代佛教經典數位研究資源」

This is an image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洪振洲副教授發表「以資料鏈結發展智慧時代佛教經典數位研究資源」,介紹CBETA電子佛典近期推出的成果,包括:整合經典閱讀、詞彙搜尋與比對、DEDU對讀文獻編輯器等程式。其間,指出CBETA除了重在量的擴充,也重視版本細校等資料的品質。最後並期許將來能透過AI技術的結合,提供更多在佛學研究上的便利。
 

賢超法師(北京龍泉寺大藏經辦公室主任)
「人工智慧視角下的佛教大藏經」

This is an image
    「AI是傳人,不是對手。」北京龍泉寺大藏經辦公室主任賢超法師分享「人工智慧視角下的佛教大藏經」,他實際操作OCR(文字辨識功能),將藏經圖檔轉換為文字,提升學術研究效能,讓與會者更瞭解佛教大藏經AI(人工智能)工具運用概況。他表示,之所以投入佛教AI工具開發,是受到AI在圍棋競賽勝過人腦這個事件的啟發。最後他強調,「電腦能模仿人腦,但無法取代人類的情感、思考與溫度。」

811日【閉幕式綜合討論】

 
萬金川(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This is an image
    「喚醒法寶的價值!」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教授於8/11綜合座談指出,藏經在過去盛行助印、禮拜、抄寫及灑掃經樓等宗教活動;當今則多侷於學者的研究工作。而此次會議結合藏經展覽與通俗講座,對於喚起世人重新重視法寶具重大意義。「感謝許多學者及佛光山的支持,讓活動圓滿!」
 

Lewis R. Lancaster(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榮譽教授)

This is an image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榮譽教授Lewis R. Lancaster表示,在會議中見識藏經的研究型態正發生疾速改變,「我們亟需與彼此互動,了解其他領域是用怎樣的方式來學習大藏經。」

 

Kenneth K. Tanaka(日本武藏野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This is an image
日本武藏野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Kenneth K. Tanaka指出,會議涉及藏經寫本、刻本與數位化等題材,「它們只是工具!」人們無論運用哪個材料,最終都要以「自覺」為目的。

徐時儀(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This is an image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徐時儀教授感謝佛光山對學術的支持與重視,並歸納會議具有弘法的高度、國際性的廣度、信仰的力度、學術的深度等特色,此外還具體提出許多藏經研究的潛力課題。「整體而言,會議非常成功!」

賢超法師(北京龍泉寺大藏經辦公室主任)

This is an image
    北京龍泉寺大藏經辦公室主任賢超法師(左一)說,能和眾多前輩交流,共同推擴大藏經研究領域,讓佛教研究向前跨一大步,因緣殊勝。他認為,現代化科技有助於佛教的傳播和保存,期待有更多集思廣益的交流機會。

吳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This is an image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疆教授(左一)於會後表示,會議縱貫古今,橫跨日本、大陸、台灣的藏經研究成果,獲益匪淺;尤其數位化和人工智能的課題的介入,引人重新看待人和藏經的關係。「以大藏經為主題,結合學術研討、通俗講座與藏經展覽,是形式創新、精采成功的盛會!」

妙凡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

This is an image
    「歡迎大家常來佛光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凡法師傳達星雲大師對會議的關心,並介紹象徵法寶所在的藏經樓有人間佛教研究院與國際中心,在Lancaster教授指導下正進行《佛光大辭典》英譯及佛典數位化工程。
 

其他

This is an image
(圖為觀察員於會後向人文情報學研究所主席研究員Kiyonori Nagasaki請益。)
 
最後,有與會的觀察員反映三天議程的學習心得:「對於大藏經在各個地方的發展形貌,有了深刻的認識!」「研討會在文獻、語言等方面均有涉及,獲得相當多的藏經材料知識!」

 未來動向

本次會議報告將發表在英國的《牛津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學報》(Journal of the Oxford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第十七期,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也將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疆教授合作出版大藏經論文集。此外,明年將舉行佛學研究國際研討會,主題多元,其中會延續藏經數位化等課題。

2019.8.12